過敏性休克
過敏性休克(Anaphylactic Shock)概要
核心定義與關鍵特徵
過敏性休克,又稱嚴重過敏反應(anaphylaxis),是一種發作迅速、可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超敏反應。典型特徵包括血管廣泛舒張、毛細血管通透性急劇增加,導致有效血容量急遽下降並可能合併氣道阻塞,最終引發循環衰竭和呼吸衰竭。
病理生理機制
過敏性休克主要由以下兩種機制引發:
-
IgE介導的免疫反應
- 初次接觸致敏原後,機體在B細胞分化下產生特異性IgE,並結合於肥大細胞(mast cells)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。
- 再次接觸同一過敏原時,抗原–IgE–抗原橋連誘發細胞脫顆粒,釋放組織胺、白三烯、血小板活化因子(PAF)等炎性介質。
- 這些介質促成周邊血管擴張、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(血漿外滲)、支氣管平滑肌收縮,並抑制心肌收縮力,最終導致低血壓與氣道狹窄3。
-
非免疫性直接脫顆粒
- 如造影劑、阿片類、某些肌松劑可直接刺激肥大細胞脫顆粒,不經IgE途徑而釋放相同介質,亦可引發類似臨床反應。
臨床表現
過敏性休克症狀常於接觸過敏原後數秒至數分鐘內爆發,主要累及多個器官系統2:
系統 | 主要表徵 |
---|---|
皮膚與黏膜 | 全身性蕁麻疹、血管性水腫、潮紅、搔癢,有時無皮膚症狀 |
呼吸系統 | 喘鳴、呼吸急促、咳嗽、喉頭水腫或聲音嘶啞、氣道阻塞 |
循環系統 | 低血壓(舒張壓下降30%以上或絕對值下降)、暈厥、心動過速或過緩 |
胃腸道 | 嚴重絞痛、嘔吐、腹瀉 |
中樞神經系統 | 焦慮、頭暈、意識喪失 |
診斷標準(符合任一條件):
- 皮膚或黏膜症狀伴呼吸困難或低血壓
- 兩個或以上系統症狀(皮膚、呼吸、循環、胃腸)
- 已知過敏原暴露後出現低血壓
常見誘發因素
- 食物(花生、堅果、貝類、牛奶、蛋等)
- 藥物(β-內醯胺類、NSAIDs、造影劑等)
- 昆蟲叮咬毒液(蜜蜂、黃蜂等)
- 乳膠、運動或環境(極少數例)
緊急處理與預後
- 首選治療:腎上腺素(Epinephrine)肌內注射,可快速逆轉血管擴張和支氣管痙攣,必要時每5–15分鐘重複給藥。
- 輔助用藥:氧氣、靜脈輸液、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等。
- 過敏病史者應攜帶自動注射器(EpiPen)並制定行動計畫。
- 及時治療者預後良好,但未處理或延誤可在數分鐘內致命。
過敏性休克為醫療緊急事件,早期識別與立即注射腎上腺素為挽救生命的關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