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內容

交叉過敏


核心要點

交叉過敏(cross-reactivity)是指免疫系統將不同來源但結構相似的蛋白質誤認為相同過敏原,因而對原本未過敏的物質也產生過敏反應。

一、定義與機制

過敏反應主要由IgE抗體介導。當人體初次接觸某一過敏原(例如花粉)時,B細胞產生特異性IgE並結合於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白血球表面。再次接觸該過敏原時,過敏原跨連結表面IgE,誘發細胞去顆粒,釋放組織胺等介質,導致症狀。

交叉過敏則發生於「兩種不同物質中含有相似或同源的蛋白質表位」,使同一批IgE既能結合原致敏原,也能結合結構相似的次級過敏原,造成類似過敏反應。

二、常見類型與例子

  1. 花粉-食物交叉(花粉食物過敏症候群, PFAS)
    • 白樺樹花粉與蘋果、梨、胡蘿蔔等表位相似,導致口腔刺癢、腫脹等症狀。
    • 約60%對花粉過敏成人和25%過敏性鼻炎兒童受影響。
  2. 乳膠-食物交叉(乳膠水果症候群)
    • 30–70%乳膠過敏者會對香蕉、酪梨、奇異果等產生交叉過敏。
  3. 食物內同類蛋白交叉
    • 甲殼類帶殼海鮮(蝦、蟹)間高度交叉;甲殼類與塵蟎之幾丁質亦可交叉。
    • 花生與木本堅果(榛果、核桃)之間有中至高度交叉,約20–30%花生過敏者對堅果也過敏1
  4. 藥物交叉過敏
    • β-內酰胺抗生素(青霉素與部分頭孢菌素)共用環狀結構,可能出現交叉過敏反應。
    • 磺胺類、非甾體消炎藥(如阿司匹林與布洛芬)也常見交叉過敏。

三、臨床症狀

交叉過敏的臨床表現與原發性過敏相似,可能包括:

  • 口腔及咽喉刺癢、紅腫
  • 鼻炎、結膜炎症狀(流鼻水、打噴嚏、眼癢)
  • 皮疹、蕁麻疹
  • 消化道不適(噁心、腹痛)
  • 重度者可引起全身性過敏性休克

四、診斷與管理

  1. 診斷
    • 臨床病史:記錄反覆發生過敏症狀的食物或藥物。
    • 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清特異性IgE檢測:檢測對多種過敏原的IgE水平,但正確識別交叉反應需與臨床症狀比對。
  2. 避免與治療
    • 避免已知交叉過敏的食物或藥物,尤其在高風險季節(如花粉季)。
    • 輕度症狀可使用抗組織胺藥;重度者需備用腎上腺素自注劑並及時就醫。
    • 必要時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口服免疫療法或脫敏治療。

結論

交叉過敏是由於不同過敏原間蛋白質結構相似,導致IgE同時識別並誘發過敏反應。正確診斷需結合臨床病史與檢測結果,避免誤傷重要食物或藥物,並採取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,以降低症狀發生與嚴重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