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自免疫疾病
自體免疫疾病是因先天基因易感性與後天環境因素(如感染、壓力)共同作用,使免疫系統失去「免疫耐受性」,將自身正常組織誤認為外來入侵者並加以攻擊。此類疾病可大致分為兩大類:
-
系統性疾病:影響多個器官,例如
– 類風濕性關節炎(RA):對稱性關節腫痛、晨僵
– 系統性紅斑狼瘡(SLE):蝶形紅斑、關節痛、腎炎 -
器官特異性疾病:僅侵襲特定器官,例如
– 1 型糖尿病(T1D):胰島素缺乏、高血糖
– 橋本氏甲狀腺炎:甲狀腺功能低下、疲倦
臨床表現通常包括關節疼痛、皮疹、乏力、神經異常或內分泌失衡,首發多在成年期,常呈慢性反覆發作。
定量自體免疫抗體檢測的作用
將抗體濃度以絕對或相對數值呈現,能比單純陽性/陰性更精準地指導臨床決策:
- 診斷與分期:設定最佳陽性閾值(如ANA ≥1:160),兼顧敏感性與特異性,分辨高風險患者。
- 活動度評估:抗-dsDNA滴度與病情活動度呈正相關,濃度上升預示疾病加重。
- 治療監測:若滴度在3–6個月內下降超過25%,代表療效良好;若回升超過20%,需調整治療。
- 預後判斷:高濃度抗體常與嚴重器官受累相關,定量追蹤可預警復發與併發症。
個人化管理建議
- 初診篩檢:同時量測多種抗體,以平衡早期發現與避免偽陽性。
- 動態追蹤:定期(3–6個月)重複定量檢測,根據濃度變化調整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劑量。
- 多學科整合:將抗體數值與臨床症狀、影像或其他實驗室數據結合,避免單一指標誤導。
透過上述方式,可從早期偵測、精準診斷到個人化治療監測,全程管理自體免疫疾病,最終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並延緩疾病進程。